帮主
咕咕鸡🙃
为什么说短期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会获得突破呢?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种经验,无论是编程、写作、玩游戏、运动,如果你在几天或者几周内持续进行高强度的训练,提升速度可能是平时的十倍甚至以上。我工作了 20 年,自以为编程技能提升最快的时候就是洪恩软件那个时期。那时候我住在公司,几乎每天都和清华北大出来的计算机编程高手混在一起,彻夜不眠的编程,让我从一个小白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。
打羽毛球也是一样,有的人说打了五年,看起来和新手差不多,我说你多久打一次,他说一个月一次吧。我说你咋不一年一次呢?一个月一次,一年是十二次,而每一次的进步,基本上都被一个月的时间间隔消磨掉了。这就像你一直在读一本书,但每个月都在读前言,那你不是小白谁是小白呢?
我的滑雪水平很差,有一次请教常年滑雪大师高少,咋整?他说滑雪有个秘诀,请个教练在雪场住几天,通过高强度的摸爬滚打,基本上可以完成从初级道到高级道的整个过程,并成为一个滑雪爱好者。老池你一年滑不了两次,基本上学会的可能性为零。说完他还洋洋自得的告诉我,这个叫 20 小时定律,我发明的。意思是 20 小时高强度学习可以学会任何事。注意:重要的是高强度。
当然了,高少一向喜欢吹牛,不工作只滑雪么,有啥了不起的。但以上所有这些思考给我带来的是产品上的进化。我们迭代出了极客大学这个产品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txpPvXouHEi-6sJN39IaA
如何学习并且学有所成?
1、间断式学习,符合记忆曲线,而不是突击性学习。
2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,听老师讲课,视频,音频,阅读,写写画画,做实验,实战。
3,考察自己的学习成果,小测验,发布,与人沟通,获得反馈,促进学习。
4,关联新老知识,打通认知通道,融会贯通。
这是人类最有效的通用学习法,极客时间和极客大学正在践行这种方式。
以后会好的
我们看美剧的时候,经常看到有些人遭遇了难过的事,另一个人会握着她的手说,everything will be fine,但你是观众嘛,你当然知道越往后发展越不 OK 了。生活中也是一样,当我们对自己说:以后会好的,然后什么都不做,那往往会有更糟糕的结果出现。就像那句玩笑话:
年纪轻轻,不要以为这样生活就触底了,日子长着呢,你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。
做产品也是如此,发布了一个专栏销量不好,如果不去复盘找原因,而是对自己说,下一个可能会好的吧。那八成下一个也很糟糕。
电影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里,少女马蒂尔达满脸鲜血地问里昂:
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?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?
里昂的回答是:总是如此。
学习路径很重要
无论是专栏、视频课、电子书、传统纸书,一个好的知识产品,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,你需要把这些逻辑和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系统里面,才算真正掌握或者部分掌握了这些知识。
比如,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一个 AI 领域的工程师,那么极客时间里提供的完整的学习路径就是:Python 基础课 —— 算法之美专栏 —— AI 智能基础课 —— 机器学习 —— Tensorflow —— AI 内参等等,你看看自己在哪个阶段,可以重点挑选要学习的内容,深入学习和练习。
同样,如果你的路径是 Java 工程师,那么路径就是 Java 基础课 —— Java 核心技术 —— JVM —— Spring 全家桶等。
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学习路径,未来我们也会把用户路径做成产品功能。有效的目标和学习路径,才能帮助自己快速完成学习任务,提高技能水平。否则学学 Python,学学 Java,看看 Go 语言,最终都是蜻蜓点水,麸皮潦草,学无所成。
对于「没用」的知识,目标性和功利性没必要这么强,你想随便听听看看,也无可厚非。但是,有目标和任务感的人,学习效率会比随便听听看看的人高几十倍。比如学习摄影,每个人都想拍出能够记录生活情绪的照片,但是用心学习的人,五周之内摄影水平就可以达到某个水准,拍出相对专业的摄影作品。而随便拍拍的人,一年过去了,可能还在用傻瓜模式拍照呢。
每个人都想生逢其时,都想逆袭,都像阶层跃迁,但即便是天纵奇才,即便活的足够长,也可能天不遂人愿。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z5ZlBBC8ejVyXGfnJeeeg
有句话说地特别好:「积财不如教子,避祸不如省非。」懂的自然懂
基本上,当我空虚的时候,想要加倍空虚,我就读小说。在没有流行音乐安慰我们的时代,小说差不多是引导我脱离现实,耽于幻想的唯一东西,总能满足我精神上自我抚摩的愿望,不跟人在一起也不惊慌。我的情感发育是通过小说完成的,那使我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,一个个瞬间超越了平凡的生活。总的来说,我读小说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寻找教义,获得人生哲理指南什么的,正相反,是为了使自己更悲观。美好的东西在小说中往往被轻易毁灭,看得多了,便也怀疑现实。日常生活很平淡,心碎的体验一般来自阅读,习惯了,也觉得是难得的享受,又安全,进而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情绪,尤其见不得那些宏大辉煌标榜胜利成功的叙事,觉得大都是胡扯,自欺欺人,哪个人不是拼命挣扎,谁要你来激励?我不想变成畜生,很大程度上要靠优美小说保护我的人性,使我在衣食无忧一帆风顺中也有机会心情暗淡,绝望眼泪汪汪,一想起自己就觉得比别人善良,敏感,多情以及深沉。很多时候,我还以为从小说中能发现人生的真相。
这就是我的阅读趣味,从小说中汲取堕落的勇气和抗拒生活的力量。话说的有点大,似乎又拿小说当先生当武器了,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密友,需要了,找人家聊聊,不需要了,也很久想不起来打个电话。
——王朔
时间的差距有时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。我自己差不多 25 岁才开始真正进入编程世界,跟那些十几岁就开始编程的孩子比起来,也是五到十年的差距。那怎么办,一点点学,一步步往前走。你起跑晚了,你跑的慢了,但是如果你有朝一日具备了加速度,一样可以超越别人。加速度才是最可怕的,它可以让你在短期内赶超别人十几年匀速走过的路。
易到创始人周航在自己的书里写到:如果你能活 120 岁,那么就可以不在乎现在的时间表,不一定要 30 岁成功,40 岁财富自由。如果一个企业要做 300 年,那也不急一时之功,更不需要今年就马上做到成功。把时间感拉长了,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做起来更从容。
咕咕鸡
很多人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,却一直碌碌无为,工作有产出,但对业绩没帮助。重要紧急四象限很简单,但是他们找不到重要的事,也分不清紧急的事。像蚂蚁一样,勤奋做事,但回过头来想想,不知道做了啥有价值的工作,因为找不到提高效率的路径。人们常说,静思出高人,忙碌做奴才,我们一定要做自己的高人,不能成为习惯性行为的奴才。也就是说,你需要一个提高效率的思考框架。
易到的创始人周航在他的书里也写过,有同事拜访 Facebook,说下午 6 点钟 Facebook 办公室就没几个人了,「我们这么勤奋,超过他们是迟早的事」。周航说,他的感觉刚好相反,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面前勤奋多么不重要。「要区分盲目勤奋和勤奋。没有足够勤奋的思考找不出正确的事情,在体力上故作勤奋是没有用的」。
咕咕鸡?
1234567890
1234567
321
123
test
咕咕鸡??
Python 库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0236572
领导有两种,一种是给我冲,一种是跟我冲,感觉我遇到的都是前者。?
安利一个关于Github的攻略
https://github.com/geeeeeeeeek/git-recipes
第一,人不能太穷,至少要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。
第二,成功的做了一笔生意,赚了一大笔钱,创办了一个企业的人,很多。但是做一个产品或作品流传后世,或者最终对世界有些帮助,这个意义更大。
咕咕鸡搬到??啦
碎片化时代,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?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01990435/answer/529665528
阿里现在的老大张勇说:
员工应该跨界学习更多新东西,有更多的好奇心,这样阿里的边界和宽度就会非常扎实,而不是只靠一群有特定技能的人简单串联起来。
比如做技术的人怎么样多学一些产品,做产品的多学一些运营,做运营的人多学一些技术,写代码的人去学一些营销等。一个系统串联的结点越多,它发生扭曲和问题的可能性越大,这些结点有可能是断点,但是,如果每个人都有跨界的能力和想法,他们就不是点的结合,而是面的融合,就会变得更坚实。
说得挺好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JmJPW2ewgPxVXosvQ1V5g
Andrew Chen 是在用户增长(User Growth)方面的专家,曾任 Uber 的增长 VP。在微信做产品工作期间,我开始阅读他在博客上的文章,收益颇丰。
这份笔记摘录的是 Andrew Chen 在 Twitter 上发的十几条 Tweets,他称之为“TweetStorm”。我将它们的译文发出来(括弧里是我的备注,就像这句话):
1/ 在个人网站 http://andrechen.co 进行了十多年的行业写作后,对于让你写的东西变得引人入胜,我有一些观点可以分享。
2/ 在 80% 的情况下,标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,但是你得再三考虑其内容。标题必须是引人入胜的观点或重要的知识。
3/ 对于高质量的想法或观点总有足够的讨论空间。我们能接触和沟通有思想的人总是很少的。(多写就对了)
4/ 写作是一种伸缩性极好的专业社交活动 —— 呆在家里,不需要出去参加活动或会议,把你的想法写下来
5/ 把写作和你的事业一样放在相同的时间尺度去考虑,以十年为单位。这就意味着,不能只把想法发到 Quora 或 Medium(你需要持续地、成体系地、保持反思地写作)
6/ 专注于写作,规划你的写作计划。不要担心没读者。专注于内容写作本身。(刚好,我的 Todo list 里有两个长期项目,一个叫“Read & Learn”,另一个就叫做“Learn & Write”)
7/ 为了养成写作的爱好,给自己设置一个提醒事项,每周日保留两小时的写作时间。强迫自己盯着白纸并一定要写下点什么东西。
8/ 我的大部分写作内容都是在交流和阅读中所产生的一些强烈的观点。我把这些观点拓展成标题,然后把标题拓展成了一篇文章。
9/ 人们经常执着于输出原创的想法。忘了这件事吧,你是自己行业的记录者。
10/ 一个 Email 订阅列表要比 Twitter/Linkedin 关注者有价值 100 倍。因为 Email 是一个真正的信息推送渠道。(在中国,一个微信公众号要比一个微博/头条号有价值 100 倍,公众号是真正的推送渠道)
11/ 以前开始写作时,我还是一个 VC。有人问我:“为什么要把你的想法免费公开?这是你的竞争力”。讽刺的是,现在很多 VC 每天都在写博客发推特了。
12/ 年复一年地发表你的想法、学到的知识、观点,这是一种慷慨。你很快就能搞清楚,如何在分享之后获得其中的价值。
13/ 今天我发现推特头脑风暴是一种不那么结构化的写作方式,这意味着它更轻松愉快;)。这是我的第一个推特头脑风暴。
14/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,感谢阅读 :)
15/ 彩蛋:价值排序:写作 > 读书 > 读 reddit > Twitter > Facebook/Instagram ;) (reddit 大概相当于高配版贴吧)
那小公司怎么打败大公司呢?这个问题吴军老师用好几篇文章阐述过。我自己认为,要么是技术上的降维打击,比如 Google 的搜索,人家发明了 PageRank 算法,使得搜索结果的相关度比其他搜索引擎强十倍,这就等于拿大炮打长矛。iPhone 打败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厂商也是一个道理,多点触控大屏幕对键盘操作的小屏幕基本是碾压攻击。第二种就是你拓展出了新的需求,比如 Instagram 把图片社交做的前无古人美轮美奂,从众多社交软件里脱颖而出。当然了,不要忘了运气成分。无论如何,总会有小公司打败大公司,时代总在更替,但为什么这个机会砸在你头上呢?你需要很好的运气。
卖桃者说, [13.11.18 18:24] 前几天看查理芒格的书,有一个人生开关是超级开关,这个开关叫做激励。俗话说,一件事如果能够通过利益搞定,就不要去讲道理和情怀。
人们做事的驱动来自两个方面,一个是内驱,比如兴趣、虚荣心等等。另一个是外部驱动,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的奖励,是一种利益驱动。我们去学一门新的知识,很多时候都不是基于兴趣,说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学不好的基本上都是无能的借口。大部分人能够学好英语、编程、摄影、写作,都是利益驱动的,这种利益可能是精神上的,也可能是物质上的,亦或兼而有之。
我自己规模化写作大概有五年时间,写了几百万字,为什么还能坚持写下去呢?因为我同时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回馈。我表达了自己,帮助了别人,还获得了收入,这些反馈会帮助我持续的把这件事做下去,我还会想法设法挖掘自己的潜力,把它做的更好。
不要迷信兴趣这件事,它会给你一个心安理得学不会的理由,并成为你前进每一步的最大障碍。
这是一条测试信息?
想要成为码农的电工。
帮主
咕咕鸡🙃
为什么说短期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会获得突破呢?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种经验,无论是编程、写作、玩游戏、运动,如果你在几天或者几周内持续进行高强度的训练,提升速度可能是平时的十倍甚至以上。我工作了 20 年,自以为编程技能提升最快的时候就是洪恩软件那个时期。那时候我住在公司,几乎每天都和清华北大出来的计算机编程高手混在一起,彻夜不眠的编程,让我从一个小白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。
打羽毛球也是一样,有的人说打了五年,看起来和新手差不多,我说你多久打一次,他说一个月一次吧。我说你咋不一年一次呢?一个月一次,一年是十二次,而每一次的进步,基本上都被一个月的时间间隔消磨掉了。这就像你一直在读一本书,但每个月都在读前言,那你不是小白谁是小白呢?
我的滑雪水平很差,有一次请教常年滑雪大师高少,咋整?他说滑雪有个秘诀,请个教练在雪场住几天,通过高强度的摸爬滚打,基本上可以完成从初级道到高级道的整个过程,并成为一个滑雪爱好者。老池你一年滑不了两次,基本上学会的可能性为零。说完他还洋洋自得的告诉我,这个叫 20 小时定律,我发明的。意思是 20 小时高强度学习可以学会任何事。注意:重要的是高强度。
当然了,高少一向喜欢吹牛,不工作只滑雪么,有啥了不起的。但以上所有这些思考给我带来的是产品上的进化。我们迭代出了极客大学这个产品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txpPvXouHEi-6sJN39IaA
如何学习并且学有所成?
1、间断式学习,符合记忆曲线,而不是突击性学习。
2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,听老师讲课,视频,音频,阅读,写写画画,做实验,实战。
3,考察自己的学习成果,小测验,发布,与人沟通,获得反馈,促进学习。
4,关联新老知识,打通认知通道,融会贯通。
这是人类最有效的通用学习法,极客时间和极客大学正在践行这种方式。
以后会好的
我们看美剧的时候,经常看到有些人遭遇了难过的事,另一个人会握着她的手说,everything will be fine,但你是观众嘛,你当然知道越往后发展越不 OK 了。生活中也是一样,当我们对自己说:以后会好的,然后什么都不做,那往往会有更糟糕的结果出现。就像那句玩笑话:
年纪轻轻,不要以为这样生活就触底了,日子长着呢,你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。
做产品也是如此,发布了一个专栏销量不好,如果不去复盘找原因,而是对自己说,下一个可能会好的吧。那八成下一个也很糟糕。
电影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里,少女马蒂尔达满脸鲜血地问里昂:
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?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?
里昂的回答是:总是如此。
学习路径很重要
无论是专栏、视频课、电子书、传统纸书,一个好的知识产品,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,你需要把这些逻辑和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系统里面,才算真正掌握或者部分掌握了这些知识。
比如,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一个 AI 领域的工程师,那么极客时间里提供的完整的学习路径就是:Python 基础课 —— 算法之美专栏 —— AI 智能基础课 —— 机器学习 —— Tensorflow —— AI 内参等等,你看看自己在哪个阶段,可以重点挑选要学习的内容,深入学习和练习。
同样,如果你的路径是 Java 工程师,那么路径就是 Java 基础课 —— Java 核心技术 —— JVM —— Spring 全家桶等。
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学习路径,未来我们也会把用户路径做成产品功能。有效的目标和学习路径,才能帮助自己快速完成学习任务,提高技能水平。否则学学 Python,学学 Java,看看 Go 语言,最终都是蜻蜓点水,麸皮潦草,学无所成。
对于「没用」的知识,目标性和功利性没必要这么强,你想随便听听看看,也无可厚非。但是,有目标和任务感的人,学习效率会比随便听听看看的人高几十倍。比如学习摄影,每个人都想拍出能够记录生活情绪的照片,但是用心学习的人,五周之内摄影水平就可以达到某个水准,拍出相对专业的摄影作品。而随便拍拍的人,一年过去了,可能还在用傻瓜模式拍照呢。
每个人都想生逢其时,都想逆袭,都像阶层跃迁,但即便是天纵奇才,即便活的足够长,也可能天不遂人愿。这就是真实的生活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z5ZlBBC8ejVyXGfnJeeeg
每个人都想生逢其时,都想逆袭,都像阶层跃迁,但即便是天纵奇才,即便活的足够长,也可能天不遂人愿。这就是真实的生活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z5ZlBBC8ejVyXGfnJeeeg
每个人都想生逢其时,都想逆袭,都像阶层跃迁,但即便是天纵奇才,即便活的足够长,也可能天不遂人愿。这就是真实的生活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z5ZlBBC8ejVyXGfnJeeeg
有句话说地特别好:「积财不如教子,避祸不如省非。」懂的自然懂
有句话说地特别好:「积财不如教子,避祸不如省非。」懂的自然懂
基本上,当我空虚的时候,想要加倍空虚,我就读小说。在没有流行音乐安慰我们的时代,小说差不多是引导我脱离现实,耽于幻想的唯一东西,总能满足我精神上自我抚摩的愿望,不跟人在一起也不惊慌。我的情感发育是通过小说完成的,那使我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,一个个瞬间超越了平凡的生活。总的来说,我读小说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寻找教义,获得人生哲理指南什么的,正相反,是为了使自己更悲观。美好的东西在小说中往往被轻易毁灭,看得多了,便也怀疑现实。日常生活很平淡,心碎的体验一般来自阅读,习惯了,也觉得是难得的享受,又安全,进而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情绪,尤其见不得那些宏大辉煌标榜胜利成功的叙事,觉得大都是胡扯,自欺欺人,哪个人不是拼命挣扎,谁要你来激励?我不想变成畜生,很大程度上要靠优美小说保护我的人性,使我在衣食无忧一帆风顺中也有机会心情暗淡,绝望眼泪汪汪,一想起自己就觉得比别人善良,敏感,多情以及深沉。很多时候,我还以为从小说中能发现人生的真相。
这就是我的阅读趣味,从小说中汲取堕落的勇气和抗拒生活的力量。话说的有点大,似乎又拿小说当先生当武器了,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密友,需要了,找人家聊聊,不需要了,也很久想不起来打个电话。
——王朔
时间的差距有时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。我自己差不多 25 岁才开始真正进入编程世界,跟那些十几岁就开始编程的孩子比起来,也是五到十年的差距。那怎么办,一点点学,一步步往前走。你起跑晚了,你跑的慢了,但是如果你有朝一日具备了加速度,一样可以超越别人。加速度才是最可怕的,它可以让你在短期内赶超别人十几年匀速走过的路。
易到创始人周航在自己的书里写到:如果你能活 120 岁,那么就可以不在乎现在的时间表,不一定要 30 岁成功,40 岁财富自由。如果一个企业要做 300 年,那也不急一时之功,更不需要今年就马上做到成功。把时间感拉长了,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做起来更从容。
咕咕鸡
很多人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,却一直碌碌无为,工作有产出,但对业绩没帮助。重要紧急四象限很简单,但是他们找不到重要的事,也分不清紧急的事。像蚂蚁一样,勤奋做事,但回过头来想想,不知道做了啥有价值的工作,因为找不到提高效率的路径。人们常说,静思出高人,忙碌做奴才,我们一定要做自己的高人,不能成为习惯性行为的奴才。也就是说,你需要一个提高效率的思考框架。
易到的创始人周航在他的书里也写过,有同事拜访 Facebook,说下午 6 点钟 Facebook 办公室就没几个人了,「我们这么勤奋,超过他们是迟早的事」。周航说,他的感觉刚好相反,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面前勤奋多么不重要。「要区分盲目勤奋和勤奋。没有足够勤奋的思考找不出正确的事情,在体力上故作勤奋是没有用的」。
咕咕鸡?
咕咕鸡
1234567890
咕咕鸡?
1234567
321
123
test
咕咕鸡??
咕咕鸡?
咕咕鸡?
咕咕鸡?
咕咕鸡
咕咕鸡
Python 库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0236572
咕咕鸡?
领导有两种,一种是给我冲,一种是跟我冲,感觉我遇到的都是前者。?
安利一个关于Github的攻略
https://github.com/geeeeeeeeek/git-recipes
第一,人不能太穷,至少要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。
第二,成功的做了一笔生意,赚了一大笔钱,创办了一个企业的人,很多。但是做一个产品或作品流传后世,或者最终对世界有些帮助,这个意义更大。
咕咕鸡搬到??啦
碎片化时代,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?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01990435/answer/529665528
阿里现在的老大张勇说:
员工应该跨界学习更多新东西,有更多的好奇心,这样阿里的边界和宽度就会非常扎实,而不是只靠一群有特定技能的人简单串联起来。
比如做技术的人怎么样多学一些产品,做产品的多学一些运营,做运营的人多学一些技术,写代码的人去学一些营销等。一个系统串联的结点越多,它发生扭曲和问题的可能性越大,这些结点有可能是断点,但是,如果每个人都有跨界的能力和想法,他们就不是点的结合,而是面的融合,就会变得更坚实。
说得挺好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JmJPW2ewgPxVXosvQ1V5g
Andrew Chen 是在用户增长(User Growth)方面的专家,曾任 Uber 的增长 VP。在微信做产品工作期间,我开始阅读他在博客上的文章,收益颇丰。
这份笔记摘录的是 Andrew Chen 在 Twitter 上发的十几条 Tweets,他称之为“TweetStorm”。我将它们的译文发出来(括弧里是我的备注,就像这句话):
1/ 在个人网站 http://andrechen.co 进行了十多年的行业写作后,对于让你写的东西变得引人入胜,我有一些观点可以分享。
2/ 在 80% 的情况下,标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,但是你得再三考虑其内容。标题必须是引人入胜的观点或重要的知识。
3/ 对于高质量的想法或观点总有足够的讨论空间。我们能接触和沟通有思想的人总是很少的。(多写就对了)
4/ 写作是一种伸缩性极好的专业社交活动 —— 呆在家里,不需要出去参加活动或会议,把你的想法写下来
5/ 把写作和你的事业一样放在相同的时间尺度去考虑,以十年为单位。这就意味着,不能只把想法发到 Quora 或 Medium(你需要持续地、成体系地、保持反思地写作)
6/ 专注于写作,规划你的写作计划。不要担心没读者。专注于内容写作本身。(刚好,我的 Todo list 里有两个长期项目,一个叫“Read & Learn”,另一个就叫做“Learn & Write”)
7/ 为了养成写作的爱好,给自己设置一个提醒事项,每周日保留两小时的写作时间。强迫自己盯着白纸并一定要写下点什么东西。
8/ 我的大部分写作内容都是在交流和阅读中所产生的一些强烈的观点。我把这些观点拓展成标题,然后把标题拓展成了一篇文章。
9/ 人们经常执着于输出原创的想法。忘了这件事吧,你是自己行业的记录者。
10/ 一个 Email 订阅列表要比 Twitter/Linkedin 关注者有价值 100 倍。因为 Email 是一个真正的信息推送渠道。(在中国,一个微信公众号要比一个微博/头条号有价值 100 倍,公众号是真正的推送渠道)
11/ 以前开始写作时,我还是一个 VC。有人问我:“为什么要把你的想法免费公开?这是你的竞争力”。讽刺的是,现在很多 VC 每天都在写博客发推特了。
12/ 年复一年地发表你的想法、学到的知识、观点,这是一种慷慨。你很快就能搞清楚,如何在分享之后获得其中的价值。
13/ 今天我发现推特头脑风暴是一种不那么结构化的写作方式,这意味着它更轻松愉快;)。这是我的第一个推特头脑风暴。
14/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,感谢阅读 :)
15/ 彩蛋:价值排序:写作 > 读书 > 读 reddit > Twitter > Facebook/Instagram ;) (reddit 大概相当于高配版贴吧)
那小公司怎么打败大公司呢?这个问题吴军老师用好几篇文章阐述过。我自己认为,要么是技术上的降维打击,比如 Google 的搜索,人家发明了 PageRank 算法,使得搜索结果的相关度比其他搜索引擎强十倍,这就等于拿大炮打长矛。iPhone 打败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厂商也是一个道理,多点触控大屏幕对键盘操作的小屏幕基本是碾压攻击。第二种就是你拓展出了新的需求,比如 Instagram 把图片社交做的前无古人美轮美奂,从众多社交软件里脱颖而出。当然了,不要忘了运气成分。无论如何,总会有小公司打败大公司,时代总在更替,但为什么这个机会砸在你头上呢?你需要很好的运气。
那小公司怎么打败大公司呢?这个问题吴军老师用好几篇文章阐述过。我自己认为,要么是技术上的降维打击,比如 Google 的搜索,人家发明了 PageRank 算法,使得搜索结果的相关度比其他搜索引擎强十倍,这就等于拿大炮打长矛。iPhone 打败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厂商也是一个道理,多点触控大屏幕对键盘操作的小屏幕基本是碾压攻击。第二种就是你拓展出了新的需求,比如 Instagram 把图片社交做的前无古人美轮美奂,从众多社交软件里脱颖而出。当然了,不要忘了运气成分。无论如何,总会有小公司打败大公司,时代总在更替,但为什么这个机会砸在你头上呢?你需要很好的运气。
咕咕鸡?
咕咕鸡
咕咕鸡
咕咕鸡
咕咕鸡
咕咕鸡
咕咕鸡
咕咕鸡
咕咕鸡
咕咕鸡
卖桃者说, [13.11.18 18:24]
前几天看查理芒格的书,有一个人生开关是超级开关,这个开关叫做激励。俗话说,一件事如果能够通过利益搞定,就不要去讲道理和情怀。
人们做事的驱动来自两个方面,一个是内驱,比如兴趣、虚荣心等等。另一个是外部驱动,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的奖励,是一种利益驱动。我们去学一门新的知识,很多时候都不是基于兴趣,说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学不好的基本上都是无能的借口。大部分人能够学好英语、编程、摄影、写作,都是利益驱动的,这种利益可能是精神上的,也可能是物质上的,亦或兼而有之。
我自己规模化写作大概有五年时间,写了几百万字,为什么还能坚持写下去呢?因为我同时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回馈。我表达了自己,帮助了别人,还获得了收入,这些反馈会帮助我持续的把这件事做下去,我还会想法设法挖掘自己的潜力,把它做的更好。
不要迷信兴趣这件事,它会给你一个心安理得学不会的理由,并成为你前进每一步的最大障碍。
咕咕鸡?
咕咕鸡?
咕咕鸡?
咕咕鸡?
咕咕鸡?
咕咕鸡?
咕咕鸡?
这是一条测试信息?